時間:2020-12-17
來源:圖書館 作者:黃司祺 攝影 李佳耕
中國音樂學院召開2020第九屆全國樂器學研討會
時間:2020-12-17
來源:圖書館 作者:黃司祺 攝影 李佳耕
2020年12月12日至13日,由中國音樂學院主辦、中國音樂學院圖書館、中國音樂學院音樂學系的承辦的“2020第九屆全國樂器學研討會”在北京召開。為了強調學術的權威性、嚴謹性與共享性,會議全程由中國知網獨家直播。
參與本次會議的學術代表分別來自中國音樂學院及全國各地高校、藝術研究院所,以及非物質文化遺產中心、學術雜志編輯部等研究機構,樂器制作、音樂教育等領域企業。此外,有七千余人通過中國知網直播平臺觀看會議。
開幕式由中國音樂學院圖書館館長付曉東教授主持。中國音樂學院韓寶強教授、趙曉楠教授、中國樂派研究院院長劉嶸教授、中國音樂理論研究院院長畢明輝教授相繼致辭。
此次會議伴隨著中國音樂學院高水平研究型大學建設大會暨“五院一地”授牌儀式同期召開。付曉東教授首先介紹了本次會議的主旨,表示希望此次會議為中國音樂學院高水平研究型大學的建設添磚助力。他指出,樂由器而生、器籍樂而成,用科學理性的方法和測量分析的手段,來洞察與闡釋華夏樂器的材質工藝、形制技法,是打造中國樂派學理與學緣的必由之路。此外,他還介紹了本屆樂器學研討會是自2012首屆召開以來收到投稿最多的一次學術盛宴。
12日上午,研討會進行了第一單元“樂器聲學”的主題宣講。付曉東教授介紹了國家社科基金《中西管弦樂器聲學特征比較研究》的項目成果,對民族管弦樂音響“尖、扁、雜、吵”的主觀聽感作出了定量化的探討,并將之應用到了配器、樂器制作與改良等領域。這是首次以定量研究方法對民族管弦樂音響所作出的研究成果。上海音樂學院應有勤教授對世界上“棒振動、管振動、棒-管組合振動”的各民族樂器進行了系統的展示,并揭示了三類振動模式的聲學原理,啟發了原生樂器傳播、樂器創新等論題的思考。浙江職業藝術學院饒文心教授以時間、空間線索交叉,輔以世界各地地圖,宏觀而細微地介紹了各類樂器的地域分布與策動方式。其他五位專家也相繼從計算音樂學、古代聲學史、昆曲主奏樂器聲學、鐘樓聲效應、世界樂器聲學等方面進行了發言。
12日下午,在研討會第二單元“樂器創新與線上教學”與“樂器博物館建設”論題中,十位專家相繼發言。中國音樂學院韓寶強教授以樂器陪練App為側重點,考察了樂器線上教學這一高速發展領域,并對其未來發展提出建議。中國音樂學院教育教學中心主任黃虎教授指出:“高校的音樂博物館,應在‘音樂器物研究’上有所發力,并全方位嵌入高校課程體系的構建中來”。中國音樂學院樂器科郝賀老師以及來自四川音樂學院、星海音樂學院樂器、南京藝術學院、云南師范大學的博物館、樂器所的研究員,結合自身工作經歷與建館經驗,介紹了不同機構性質主導的博物館的藏品種類、運行方式與人員構成。
隨后的圓桌會議,圍繞“智慧型樂器博物館建設”話題展開討論。付曉東教授介紹了中國樂派智慧型樂器博物館的建設理念與前期準備工作,指出樂器博物館應具備“格物致知”“科學探索”與“創意孵化”的三個遞進功能;并計劃將中國音樂學院圖書館以“館際互借”的共享模式推廣至國內各大音樂與樂器博物館中,以“館藏互展”的輪值方式將藏品的價值最大化。韓寶強教授回顧了從設計一幅多媒體中國樂器生態地圖到建設智慧型樂器博物館的歷程,表示智慧型功能的嵌入,描繪了未來博物館的建設藍圖。應有勤教授希望將“關在籠子里”博物館樂器釋放出來,建設新型樂器博物館。桑海波副教授談到,博物館建成后,應當不僅對學者開放,也要對北京市民開放、向全球開放。與會代表也紛紛對中國音樂學院中國樂派樂器博物館投以高度關注,并期待早日落成。
13日上午,在第三單元“樂器材料與工藝、多元討論”論題中,十一位專家學者相繼針對樂器改良中的材料與工藝問題進行了多角度探討,為發展中國民族樂器出謀劃策。
13日下午,研討會鑒于吸引了全國高校的本碩博學子積極投稿,特設第四單元“學子論壇”。九位學生代表相繼以樂器學、音樂聲學、中國古代音樂史學、傳統音樂學、民族音樂學、樂器表演等專業視角,分享學習心得與研究成果。
在研討會閉幕式上,付曉東教授總結到,本屆研討會首次加入了樂器博物、樂器線上教學等研討主題,以“科技”引領了創新方向;同時,為專家學者搭建起一個互通互補、相互學習、相互激勵的平臺,便于大家進一步展開深入交流,碰撞思維,誕生靈感。希望樂器學研討會的成功召開,為學校建設高水平研究型大學、建設國家一流學科添磚加瓦。